基於很多原因事源不說了, 我不想消費一些令人難過的悲劑。
然後有人在臉書分享了這一段解說「為什麼要讀書?」的片段(出自<女王的教室>):
https://www.facebook.com/amy.hsu.9041/videos/862112647141810/

但有些地方卻錯了, 整段演說對大人而言是沒問題的, 甚至可以說是真理。
但對甚至不明白何謂「現在」的孩子而言只是他媽的狗屁, 就像每年收起孩子新年的利是然後對孩子說「我幫你儲起利是錢給你二十年後買樓」, 我很肯定他根本不明白二十年後是否真的需要買樓, 他連兩個月後怎樣都不知, 他只會知當下他想用利是錢買搖控車但你他媽的在阻礙他。
我想說的是, 這就是典形用大人的標準, 大人的價值觀要求小孩的思維, 亦是眾多悲劇的起源。
可悲的是相對地大家都知童年愈是追求快樂, 將來只會愈痛苦, 年青時用了去玩的時間, 長大後只會用加倍的努力追回那逝去的機會, 這亦是一種矛盾。

另一個矛盾根源, 就是, 大人與小孩的立場根本就不對等。
其中一個很重點的理據是, 小孩無辦法自行決定「逃避」。
大人, 在社會上打混, 當一個地方無辦法待下去, 大人可以選擇繼續「面對」, 但最典型的做法, 就是選擇「逃避」, 即是東家不打打西家。我相信每一個大人都經歷過, 如果有人說沒, 說他們同一個行業一間公司一個部門對著同一群同事對足一生, 我很肯定有人講大話。
小孩, 對不起, 沒這樣的辦法。小孩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就算對自己的學校及人生愈來愈恐懼, 亦沒「逃避」的可能, 就算只是轉校, 第一步父母就不會容許, 更莫論不再讀書轉跑道的可行性。
他們被逼對著一個愈來愈恐懼硬撐下去, 最終唯有離開人世, 這個是事實。
而我很肯定這是全世界小孩離開學校前的共通恐懼及痛苦, 不止是香港的獨特文化。

但事實上我們亦很難切身理解小孩面對的問題是否除了「逃避」就沒解決的辦法, 例如沒能交到朋友, 對一些人而言無關重要, 但對孩子而言可能就是否定了他的自我。
那, 我們應該怎做? 沒人回答, 沒人知道應該怎樣做, 所以我不敢生小孩。

undefin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隨感亡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