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上上年的動畫電影, <回憶中的(吹氣)瑪莉>, 由於名字太噴飯所以我一直都很留意, 最近終於看完了。
故事原著是1967的兒童文學(...我一直覺得古早的兒童文學一點都不兒童), 只是吉卜力硬將女主改做日本人, 因為是經典, 所以看到很多後輩都有參考<瑪莉>的故事大鋼及設定。
<瑪莉>與<輝耀姬物語>有點相似, 都是輕描淡寫地道畫深刻的人生體會, 一如吉卜力動畫團隊的非奇妙系作品的作風, 吉卜力不會有創新炫目的技術, 但他們就是能夠在高質的材料中提煉出最令人回味無窮的僕實味道。看完我當下腦袋一片空白, 沉澱了兩日才打通任督二脈明白當中的深意。
人生既壯麗又悲愴, 有影評說「瑪莉一生的付出都得不到任何回報」, 佢的一生都係悲劇, 雖然佢將愛同生命傳承了下去, 但都要等到佢死後十幾年才等到原諒, 令家族的「愛」得到傳承, 亦因此最後她「顯靈」那兩秒非常賺人熱淚。
有一句個人解讀給看完的朋友作參考, 有影評覺得為了令故事大團圓, 所以給女主杏奈在解謎後得到太大幅度的成長不太合理。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 杏奈在解謎後知道自己被托付了由祖母開始傳承下來的愛後她不再患得患失, 由沒自信能得到別人的愛, 到有信心去擁抱幸福, 去相信別人的善意, 從她毫不猶豫地接受養母的告解可知她願意相信了。青春期說穿了就是自我懷疑及患得患失, 她有了這份愛去跨越青春期, 自然就是超大幅度的成長了。加上她本來就有超齡的成熟(相比起胖豬妹), 只是太缺乏愛與自信令她的性格內向奇怪而已。這一段個人腦補頗大, 但這是我自己的人生體會, 所以我明白當中的奧妙, 當然信不信由你了。
仍然是那句老話, <瑪莉>是給老人看的動畫, 沒有一定程度的滄桑不會對當中的意思有多少共嗚, 看完亦不會有啥感動。唯有積存到足夠的歲月, 才會明白當中悲愴而壯麗的美好。
儘管當下的人生只能活出悲哀, 終其一生都只能俯視鏡花水月般的幸福, 但, 期待吧, 期待終有一日會有人愛你, 期待終有一日會有能力愛人, 期待終有一日, 能令所愛的人得到幸福。
留言列表